中医讲究五行相生相克,辨证施治。
1、五行的相生相克
中医讲,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对应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。
木生火、火生土、土生金、金生水、水生木。木克土、土克水、水克火、火克金、金克木。
2、五脏的“母子”关系和虚实影响
五脏之间,生我者为母,我生者为子。
木(肝)为火(心)之母,火(心)为土(脾)之母......以此类推。
火(心)为木(肝)之子,土(脾)为火(心)之子......以此类推。
虚实影响:母能令子虚,子能令母实。母有病会影响儿,儿有病也会祸及母。
中医辨证施治:虚则补其母,实则泻其子。母能令子虚,子能令母实。
3、中医辨证施治原理
对于疾病,西医的治疗方法是一般是哪里有病病,就治疗哪里。但往往是在一定程度上治好了病症,但对器官本身却带来了影响和损伤。并且只是去除了症状,不能从疾病根源上去除疾病。这就是西医不能有效治疗慢性病的原因。
中医的治疗方法与西医有根本的不同。
中医观念,人体有自我修复功能,中医通过适当的措施,改善器官功能,促进人体自我修复,从而在根本上达到康复。
人是一个整体。在治疗方法上,通过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五行相生相克原理,辨证施治。
中医一个重要的施治原理就是:虚则补其母,实则泻其子。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中,相生的弱于相克的作用。
举例1:肝(木)实证
实症,遵循:实则泻其子,及母能令子虚。
肝有病。实则泻其子。通过补水泻(心)火。
肝已经很实,补水很难生木,但泻火。通过补水使(心)火更泻,这时会促使人体自救,使肝分配更多木而去救火,即木泻火,从而使木由实变虚。这个有点类似于战争中的“攻其必救”。
在补水的同时,能充实金(肺),金克木,使木由实变虚,得以平肝。
举例2:肝(木)虚证
虚证,遵循:虚则补其母,及子能令母实。
肝(木)虚,补水,补火。火足,则木有余,子令母实。火克金,抑制金克木。补水自然生木。从而使木由虚变实。